学习强国:共山峻极 同水流长 从西南联大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发布日期:2021-08-04 浏览量:

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强调:“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南联大师生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不畏艰难险阻,结茅筑舍、作育英才、教育救国、读书报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南迁,在长沙暂住,名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在滇8年多,广大师生以“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高尚情怀,谱写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传奇故事。据统计,西南联大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3位“两院”院士等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共山峻极,同水流长,弦歌不辍,丰碑永存。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具有独特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历久弥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弘扬西南联大精神,要立足其刚毅坚卓的精神本色,从中汲取智慧光芒和奋进力量。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

爱国主义是西南联大精神的内核,是西南联大精神最鲜明的底色。西南联大精神充分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三校师生不顾路途险阻,为了民族气节,不当亡国奴,义无反顾离京津南下。部分师生步行三千余里,历六十八天之久,于路途艰辛中更加体悟到民族振兴的职责所在。为适应战时需要,西南联大开设了航空、无线电、军事工程等军事相关课程。8年间,有1100多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效命疆场。抗战胜利后联大师生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成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的主体力量。“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这是西南联大精神的爱国强音,体现了“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也勉励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二、穷且益坚、追求真理的青云之志

面对敌机轰炸、食不果腹、破衣烂衫、臭虫叮咬的艰苦环境,西南联大师生孜孜不倦做学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在困厄流离、颠沛辗转的迁校途中,在茅草为顶、土泥作墙的简陋教室中,在居无定所、甚至与猪牛同屋的临时校舍里,华罗庚写出学术巨著《堆垒素数论》,开创了矩阵几何学;汤用彤写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为中国佛教史研究提供可鉴之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唤起复国的内在精神力量;冯友兰撰写《贞元六书》,借贞元之际致民族觉醒,构建起完整的新理学体系;金岳霖写下《论道》,在跑警报时遗失《知识论》书稿后凭记忆重写,贡献了体大思精的哲学论著;陈寅恪宁右眼失明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颠沛南下于艰苦困顿中写下《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作;吴大猷撰写《多元分子之震动光谱及其结构》,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潘光旦写下《中外社会思想史》,闻一多在司家营“一颗印”的民居里写下《楚辞校补》等,朱自清完成《新诗杂话》等书稿……这些论著,后来成为各学科的奠基之作,辉映青史。

三、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治学之道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之所以大师云集、人才辈出,根本上来说,在于其秉承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治学之道。西南联大师生遵循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治学态度,一方面在考核标准、教务制度上十分严格,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极尽自由,充分尊重师生的个性特征和研究旨趣。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治学之道涵养了西南联大的民主治校的优良传统,塑造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教育典范。八年间,西南联大师生重德修能,砥砺前行,师生之间、校级之间、学校与当地政府之间,均能够达成一致,合作无间。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联合大学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正是自由、独立精神气质的支撑,西南联大在昆明得以存续绵延,蓬勃发展,成就了“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奇迹。

四、儒道互补、自信达观的赤子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西南联大人将儒道互补、自信达观的赤子之心嵌入血脉之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于磨难中成长奋起的智慧和力量。汪曾祺在《跑警报》一文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跑警报这一说法便是最好的例子,也有叫躲警报或逃警报的,但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只有跑这个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联大人自信达观的人生态度。经济系教授陈岱孙上课时碰到下雨,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学生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于是陈教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几个字,传递出联大师生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纯粹归真的人生境界。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西南联大师生以实际行动抒爱国情、立强国志、践报国行,激励着当代中国青年勇于担当,自觉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凝聚力量。

新闻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6604786562129598944&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6604786562129598944